《前方的路》笔记一

Mike
2020-06-30 14:59字数 8828阅读 4920评论 0喜欢 0
人生

技术有什么未来?

消费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前提,本身并没有错。但是,当我们鼓吹消费文化,企图建立一个消费社会、消费人生的时候,事情就不一样了。所谓刺激消费,很大程度上是在鼓吹和放大人类享乐纵欲、贪婪懒惰的本性,以及金钱至上、及时行乐的价值观,将人类异化成消费工具。

以前,我们常听到的口号是“技术让生活更美好”,但现在不是这样,技术只是刺激消费的工具。理想中,技术应该发扬人性的正面因素,实际上技术却被用来放大和推动人性的负面因素。比如,我们动用大量的金钱和能源,造出一面可以移动的巨型广告屏幕,在夜晚安静的街头不眠不休地生成光污染和噪音污染,号召人们一定要去花钱享受。

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----《影响力》笔记

“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那些东西相比,人们更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东西。

实验:旁观者

心理学家让一个纽约大学的学生,在马路上假装癫痫病发作。

当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, 85%的情况他会选择去帮助发病的大学生。当有5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,大学生得到帮助的概率只有31%。

既然绝大部分单独经过的人,都会伸出援手,我们就很难说这是一个“冷漠的社会”。但是,与一般的看法相反,旁观者越多,实际上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反而变小了,这是为什么?

心理学家认为,原因至少有两个。第一个原因是,当有多个旁观者时,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会下降,“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,也许有人已经这样做了。”结果,没有一个人帮忙。第二个原因是,每个人看到其他人都没有行动,就认为既然大家都不担心,说明一切正常。而且,我们都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慌乱。

重要的是认识到,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,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是否有紧急事件发生,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去采取行动。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负有责任,他们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。

当你遇到危险,正确的做法是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,盯着他,指着他,直接对他说:“你,穿蓝夹克的先生,我需要帮助,请叫一辆救护车来。”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你可以让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处境、明确他们的责任、消除所有可能妨碍或延误救助的不确定性。

向着未来而生----《黑客与画家》序言

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著名的话:人应该“向死而生”(Being-toward-death)。意思是人面对死亡,才会停止那些无谓琐碎的关注和困扰,体会到什么是重要的事情,从而达到真正的存在。

借用这种说法,我觉得 Paul Graham 的哲学是“向着未来而生”(Being-toward-future)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目光应该盯着未来的世界,以此决定人生应该怎么走。

未来就在眼前,伸手可及。《黑客与画家》就是这次旅程的指南,为你指出通往那扇门的方向。正如 Paul Graham 所说,你要做的就是”活在未来,然后造出现在还没有的部分“(Live in the future, then build what's missing)。

黑客的含义

hack 作为名词,有两个意思,既可以指很巧妙或很便捷的解决方法,也可以指比较笨拙、不那么优雅的解决方法。两者都能称为 hack,不同的是,前者是漂亮的解决方法(cool hack 或 neat hack),后者是丑陋的解决方法(ugly hack 或 quick hack)。hack的字典解释是砍(木头),在这些学生看来,解决一个计算机难题,就好像在砍下一棵大树。那么相应地,完成这种 hack 的过程就被称为动词 hacking,而从事 hacking 的人就是 hacker,也就是黑客。

“黑客”这个词的原始含义,就是指那些信奉“黑客伦理”、而且能力高超的程序员。

“黑客伦理”一个必然推论,就是黑客不服从管教,具有叛逆精神。

人生只有900个月

有人在网上提问。

“最令你吃惊的事实是什么?”

他得到了56个回答。其中最震撼我的,是下面的回答。

“人生只有900个月。”

论文的版权属于谁?

大学教授的论文,都属于”职务内成果“。学校已经根据你的成就,向你支付相应的薪水了,所以学术界的传统是,发表论文不收取报酬,因为学校已经付酬了。对于公立大学来说,资金来自全体纳税人,因此是全体纳税人在资助你发表论文,所以你的论文成果理应属于全社会共享。如果你的论文来自国家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,那么它的”公有品“性质就更明显了。

杂志社和数据库公司自称拥有论文版权,这是最荒唐的事情。因为它们没有为成果的诞生做出任何付出,而且它们发表学术论文一般是不付酬的(国内的杂志甚至还向作者索取”版面费“),它们出售论文获得的收益一般也不会分给作者,所以它们根本没有资格声称拥有版权。

论文不是消费品,而是知识;消费品越用越少,知识越用越多。知识的自由传播是造福全人类的事情,限制论文流通是以牺牲人类福利为代价的,换来的只是一些垄断机构的利润。废除论文版权,不会抑制创新,只会推动创新。

保持简单:纪念丹尼斯•里奇

吸取了 Multics 设计复杂而导致失败的教训,丹尼斯•里奇将 Unix 的设计原则定为“保持简单和直接”(Keep it simple stupid),也就是后来著名的 KISS 原则。为了做到这一点,Unix 由许多小程序组成,每个小程序只能完成一个功能,任何复杂的操作都必须分解成一些基本步骤,由这些小程序逐一完成,再组合起来得到最终结果。

为什么要容忍错误言论?

为什么”言论自由原则“是必需的?

(1)错误言论不一定是错的,而很可能是我们的偏见。

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,真理最初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,如果我们不让这些少数人说出观点,历史就无法进步,很可能直到今天人类还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。另一方面,许多时候,所谓的”错误言论“,其实只是不符合当权者私利的言论,如果完全被禁止,只会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损害。

(2)必须保证任何人都有提出异议的权利

请试想,如果你和一个人在法庭上辩论,法官发出裁决,只有对手才有资格说话,你却被禁止不得开口,难道你不立即抗议这不公平的对待呢?如果我们的制度是,错误的人、可耻的人、或者至少是那些有权有势者看来是这样的人,都被禁止发表意见,那会是怎样的情景!

(3)禁止错误的言论,并不会让正确的言论变得更正确。

如果你的观点是正确的,你有什么可怕的呢?狂热的群众运动,或者铺天盖地的吹捧,都不会让一个错误的观点变得更正确。真理总是真理,谬误总是谬误。宣传真理的正确做法,并不是禁止错误言论,而是用正确言论驳倒对方。你根本不用担心真理会败给谬误,因为真理是驳不倒的,任何需要保卫的真理都不是真理。

六六的《心术》

你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制度,最多就是心里挣扎一下,然后不得不接受它为你定下的规则。我忘了是谁说的:摆脱一个制度的有效方法,就是成为这个制度里的成功者。真是糟到不能再糟的一句实话。

《心术》小说中,主任说:”人活着要有两个主义。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。如果没了这两个主义,人生会变得暗无天日,活得行尸走肉。“可是,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,明明都是精神胜利法啊。

AIG 副总裁的辞职信

就是因为有这样私欲膨胀、贪得无厌、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、并且因此获得高薪奖赏的金融从业者和这样的一个行业,我们这个社会才像现在这么糟糕。金融证券业是一个鼓励投机、奖励贪婪的行业,人人都在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,动用所有社会资源为私利服务。当经济繁荣时,投机的暴利被少数人攫取,而一旦经济发生危机,他们种下的恶果就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,尤其是主要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来承担。这是不公平的,也是有害的。

学历证书的终结

我们中国人,常常被认为是重视教育的民族。其实,这是错的,我们重视的不是教育,而是学历。我们的民族文化中,充满了对地位和权势的崇尚。因为学历是通往这条道路的敲门砖,所以中国(儒家)文化充分肯定学历,进而以重视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,比如什么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、“十年窗下无人问,一举名成天下知”。

拿到学历,必须通过考试。但是,所有的考试都是有窍门的,针对性的复习和专门的训练,可以帮助你在短期中迅速提高成绩。因此,学历越重要,应试化教育就越普遍,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就越盛行,弄虚作假就越可能出现。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可笑的背离。学历体系的发展,反而使得学历的证明力变弱了;教育制度的实际效果,反而在打击教育的真正目的。

硕士学位的贬值

说实话,硕士学位本来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学位。一个硕士生毕业以后,论理论,他比不过博士;论实务,他比不过在同样岗位上已经干了二年的本科生。所以,我一向认为,硕士学位的贬值是迟早的事情。

但是,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,事情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。一种制度的改变,不是因为有更合理的制度取代了它,而是因为我们拼命使用不合理的制度,导致它的不合理之处发挥到了极致,最后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,不得不变。

中国的学历制度就是一个例子。我们常常说,重学历、轻能力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弊病。但是,恐怕很少人想到,这种弊病的解决方法,竟然是让所有人都拥有本科学位!这一招真管用啊,经过10年扩招,果然是没有雇主再相信本科学位了。

现代人为什么焦虑?

现代人为什么焦虑?简单说,因为他是消费者。

理由很简单。现在的社会是一个”富裕社会“(Affluent Society),物质极大丰富,大部分的生产力都被用来生产消费品。”富裕社会“的存在和发展,依赖于大量的商品不断被生产出来,然后被消费掉。如果生产和消费停滞,”富裕社会“就会崩溃。

为了促进消费,就必须鼓励每个公民进行消费,必须把消费变成人的本能和欲望。企业和政府通过宣传工具,传播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,刺激人的欲望。最终,大多数人感到,活着的目的就是消费,而且消费得越多越好,这个社会鼓励多消费的人。

一旦你不消费或者无力消费,就会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,受到其他人的鄙视。这就造成了”富裕社会“中,个人的紧张和负担。所以,这就是现代人焦虑的根源。一方面,内心的欲望和外界的压力,都要求他更多地消费,另一方面他又感到经济条件的限制,充满了对失去消费能力的恐惧

为什么我不喜欢现行的版权制度

当你创造出一件新东西,理应让更多的人看到它,这样对全世界最有利,但是现行的版权制度,实际上鼓励你把它锁起来,不让别人看到!

有人也许会说,没有版权,人们就不会有动力去创新。自由软件运动的成功,就证明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。事实上,自由分享也能做出伟大的作品,而且还能通过服务赚到钱。所以,以后请再也不要说“版权制度鼓励原创”之类的话了,那纯粹是资本家的烟雾弹,而且是对人类创造力的亵渎。真正伟大的发明,都是出于爱好或者出于“增进人类福利”这样崇高的目的而做出来的,不是为了钱!

整件事情的关键是,知识和其他财产所有权不一样,知识是一种非排他性的资产,用的人越多,收益越大,而现行的版权制度人为地将知识变成一种排他性资产,阻止他人使用。这是不对的,盈利可以通过提供相关服务来实现,而不应通过限制知识传播来实现。

决定,还是做决定

本来我们可能是说:“你决定了没有?”、“我还没有决定。”但是现在却说“你做出决定了吗?”、“我快要做出决定了。”
日本窜改史实,东南亚各国纷纷“做出抗议”。所以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,“做出”就成了一个万能的动词,而取代原来有血有肉的动词。例如决定、让步、抗议、提议等,都被软化成“做出决定”、“做出让步”、“做出抗议”、“做出提议”。我怕有一天只剩下一个动词:“做出”。
我在此“做出”演讲,各位“做出”会心的微笑,我继续“做出”演讲,各位继续“做出”笔记。

近年来,这种做法好像越来越流行,社会各界都在使用。一个主要原因就是,有些人认为,长音节的表达方式,会显得比较恭敬和优雅;短音节的表达方式,反而显得粗鲁和不文雅。

这样想是有害的。要知道,句子越短,就越容易被他人理解。如果你满口都是长音节的名词词组,别人听懂你的意思,就会很费劲。当你遇到危险,你肯定大喊“救命”,要是喊“请做出救我的动作”,不死才怪呢。同理,如果想写出受欢迎的文章,一个窍门就是尽量不要使用长句。

追溯源头,这种有害的表达方式,其实来自于英语。长期以来,英语中就流行把动词变成名词词组,比如 decide(决定)是一个动词,但是英国人更喜欢使用 make a decision(做出决定)这个词组。

学位的作用

学历很容易量化,而能力不容易量化。如果不是熟人,我们很难说甲的能力比乙强,但是可以很容易地说,甲的学历比乙高。

越是大型化的组织,越不容易判断一个人的能力。这里有两个原因。一个是大型组织里,个人表现出来的作用有限;另一个是大型组织里层级众多,即使你有出色表现,了解这一点的人也不会很多。所以,在大型组织里,判断一个人的能力,往往会考虑学位。组织越大,学位的作用越重要。相反的,在小型组织中,学位的作用就不太重要,因为大家彼此都很清楚每个人的能力。组织越小,学位越不重要。

绝望的生命

仔细想一想,不难发现所谓“善终”,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。死亡只有一种,就是恶死。所谓死得很安祥,不过是因为虚弱之极,表现不出来罢了。我常常觉得,生命就是一件绝望的事情,所有乐观主义者都是浅薄的。大家都在瞎折腾。

历史过程

小时候,政治课里经常说,事物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。当时只觉得是很普通的一句话,现在明白它的涵义了。

什么叫历史过程?就是无法避免的牺牲。

贵州某山区,漫山遍野的小冶炼作坊,青山绿水成了黑山污水。重金属离子渗入土地,癌症流行,儿童极易出现畸形和智力低下。但是无法关闭这些作坊,因为关了就没收入,所以当地人明知有毒也要干。近几年,有色金属价格暴涨,又不知有多少山河要被毁掉。可是没有办法,这叫历史过程。

小煤矿每年死这么多人,为什么降不下来?因为当地财政依赖采矿收入,政府根本下不了决心关;而矿工如果不去挖煤,就要沦落为流浪汉。这叫历史过程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发展,就是依靠强制低收入来实现国家资本积累。我们的父辈下乡、支内、进国有工厂,不就是用他们的一生为国家的原始积累做贡献嘛?他们的人生就这样被牺牲掉了。这叫历史过程。

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:“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。人民的大部分生活,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。”

历史过程无法避免,生命就这样无意义地牺牲和痛苦着。唯愿那些为历史做陪葬的人生不要被忘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