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领岗位的消亡
有没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工作,所需要的技能是计算机无法学会的?
作家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,称为“柔软的能力”。目前看上去,有三种能力,机器不大可能实现。
(1)人性化和人格魅力。机器提供的服务是没有人性的,也不会有人格魅力,更不会感动人心。这注定了,有些感受是机器无法提供的。最简单的一个例子,老奶奶在街上突然摔倒了,你会感到心痛和惊慌,要是一台机器突然故障了,你大概不会对机器产生同情心。所以,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人性的人,在计算机主导的时代,是有优势的;相反的,一个没有个性、人云亦云、千面一律、会消失在流水线上的人,则天然具有竞争劣势。
(2)创意。计算机只能根据算法,做出下一步行为,没法超出算法的范围。这意味着,只要掌握了算法,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。人类则是难以预测的,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。机器最难以与人类竞争的,就是创造力。目前,还没有一种软件,能够写出一部人类爱看的小说,估计将来也难有。另外,科学家曾经有过争论,计算机会不会“顿悟”?目前看上去,大概也是不会的。
(3)决策和领导力(即企业家能力)。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,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,除了资本和劳动力,就是企业家能力。一个优秀的领导者,可以团结所有资源,创造出超额利润,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。计算机没有办法团结领导一群人,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使命。
作为个人来说,人生规划的时候,应该尽量发展这些能力,才能避免与机器“抢工作”。
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?
Flash技术的没落,塞班操作系统的淘汰,都告诉我们技术行业更新换代太快了。
“终身学习”这个词完全没错,但是想通过“终身学习”保持职业竞争力,我觉得不太可能。
程序员,乃至其他很多技术岗位,其实是青春饭。只有底层的技术,还有一些稳定性,越接近应用层,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。你学会一门技术,然后吃上三十年,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。更常见的是,几年以后,你会的东西就淘汰了,你被迫重新学习新东西,或者重新就业。
为什么中国很少见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?因为他们上学时学习的东西都淘汰了,必须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技术。你很难比年轻人更有竞争力,其中最关键的是,雇佣刚走出校门的学生,比雇佣你便宜得多。
其他行业的升级换代,不如技术行业那么夸张和激进。职业的安全感可以保持得更久一些,但远不是高枕无忧。技术正在取代人力劳动,比如财务会计这样的行业,随着电子支付的兴起,将来肯定不会需要这么多财务人员。“互联网+”从某个方面说,就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取代一部分人力,更便宜地服务更多的顾客。
世界上有没有安全的工作?
公务员可能比较安全,因为这个职业改变得很缓慢,而且没有技术升级的压力。医生和律师,也比较安全,因为对于这些行业,经验很重要,但技术正在把它们的成本降下来。厨师和物流,也是比较安全的行业,因为烧菜机器人和送货机器人,实现成本很高,人力实现比较便宜,暂时不会被取代。但是低端的厨师和物流是纯粹的体力劳动,非常辛苦,没有进入门槛,供给非常大,拿不到高工资。
由于机器人的购买成本昂贵,那些低端的体力岗位暂时得以保全。一旦工资开始上涨,企业为了降低成本,就会考虑机器人替代人工。
穷忙的人生
“穷忙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,整日奔波劳动,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。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,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。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在《穷忙族》一书中,他对“穷忙族”下的定义是: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。”
有一项统计说:
“1993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,到了1995年有43%都能向上爬。而相比之下,2011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,到了2013年只有20%摘掉最底层的帽子。一个不恰当的比喻,如果上世纪90年代算是城市穷人的黄金时代的话,那今天这种好日子已经结束了。”
“一方面,城里穷人越来越难走出贫困;另一方面,城里富人的位置也坐得越来越稳。1993-1995年,城里的高等收入者有64%的概率能一直当富人。而到了2011-2013年,高等收入者竟然有84%的概率能保证自己不被从富人列表中除名。”
一个台湾人感叹说:
”那种奴隶化的生活(长时间工作,却仅能勉强满足温饱)才是历史的常态。过去三十年社会阶层的大幅流动,是历史的不正常,现在开始回归常态。99%的我们,都面临着这种大趋势的吞噬:你的工资不变,但房价和物价却是越来越高,于是你必需花更多时间来挣钱,甚至一天做二份工,最后成为没有自己时间的奴隶。”
为什么你可以不读大学
就算你在大学里能学到了真正的知识,那也不应该在那里待四年。如果只学最需要学习的东西,一年就够了。
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,甚至专家。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,经过本科四年,不要说领域专家,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。我们的大学制度用了四年时间,培养出了大量一无所长的、迷茫困惑的、市场滞销的年轻人。
18岁是人生最有热情和精力投入一项事业的时候,但是,大学将你一连四年关在教室和图书馆里,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,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,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。经过这样四年的歧途,等你真正走上社会、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,你的竞争力不是变强了,而是变弱了。换句话说,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,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。
为什么雇佣制度对工人不利?
当代社会的基础,就是雇佣制度。老板雇佣工人,组织生产。
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,还成为社会的默认形态。今天,有人问你干什么工作,其实就是在问,谁雇佣了你?人们已经默认,工作就是雇佣,雇佣就是工作。
很难想象,如果没有雇佣制度,我们这个社会怎么运行?
现在的人们把每天去公司上班,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。许多人的心目中,人生只有一种模式:找到一家愿意雇佣你的公司,一直工作到退休,如果中途离职,那就再找下一家公司上班。
但是,这种生活模式其实只有两三百年历史。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,人类都没有上下班和雇佣的概念。历史上(奴隶社会除外),只有两种劳动者:农民和手工业者。他们都是自己负责生产,不是别人的雇员。
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佣制度,视为理所当然。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,过去不是,将来也未必是。
母鸡与前端工程师
你最好事先知道下面三件事,再考虑加入这个行业。
首先,你应该热爱编程。
职业程序员每天都必须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面,与机器对话的时间,远超过与人对话。如果不是真心热爱编程,这会很难忍受,简直像是一种惩罚。让一个人在他不喜欢的事情上面,筋疲力尽地干上几年甚至几十年,那是多么痛苦的人生。
其次,编程本身虽然是一种智力活动,但是中国的现实却更像一种体力劳动。
由于运营活动太多,开发是做不完的,App 必须不断地推出新版本。工作量常常是超负荷的,任务排期一个接着一个,中间根本没有喘息时间,同时做多个项目也是家常便饭。每个项目都有截止期,做不完只能加班。这样说吧,制作网页本身是有趣的,但是像流水线一样的“制造”网页是乏味的,好比养鸡场的母鸡不停得下蛋,每周必须完成5个蛋的指标。
最后,这个行业的新陈代谢很快。
快速的技术更新和极大的工作强度,使得年轻人具有天然的优势。等到职业生涯后期,你的开发速度开始慢下来,就是你被更年轻的人取代的时候。一只母鸡一生中,大约总共可以生2000枚鸡蛋,你的一生中可以制作的网页(或者 App),大概也是一个常数。
你应该选择,那些让你产生最大兴趣和热情的职业。因为未来所有行业,低端的、低技能的岗位都会被机器取代,只有技能最强、最有创造性的人不会被淘汰。兴趣,也只有兴趣,才会让你产生不倦的热情,钻研下去,变得更优秀。
45岁以后的人生
技术的进步让人类活得更长更健康,但也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有用了。将来也许每个人都要选择两次自己的人生:一次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,另一次是45岁没有工作时。
为什么创业?
“遭受挫折,并不是坏事。因为,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(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),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。即使现在,我每天在生活中,还是会遭到拒绝。朋友想安慰我,但是我却要告诉他:之所以会这样,只是因为我在不停尝试。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,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远大。”
丘吉尔说过,“所谓成功,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,并且始终保持热情。”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,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。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,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。
如何确定创业方向?
Michael Moritz 是美国风险投资家,著名的风投公司Sequoia Capital(红杉资本)的合伙人。他有几条创业建议,可以当作我们的原则。
第一,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。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?这是最重要的问题。只要有人需要你的产品,你就能活下去;越多的人需要,创业就越可能成功。
第二,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。如果你跟别人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,就很难吸引顾客,你只能诉诸于低价。真正成功的创业者,都是创造了不一样的东西,苹果公司的口号就是叫 Think Different(与众不同)。
第三,不要好高骛远。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,然后生存一个月,接下来一个季度,然后全年,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。
第四,你要注重细节,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。许多成功的创业者,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,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。对于那些只想“捞一把”的人,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,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,或者感到兴奋。
第五,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,就不要去借钱。过去,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,借钱运作,赚取差价,比如那些杠杆收购。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,才能赚到更多的钱。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发生崩溃。
第六,你要保持热情。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,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,但也不要头脑发热,冲动行事。
简单说,选择或开发创业产品时,记得问自己三个问题。
- 它有用吗?(Is it useful?)
- 它易用吗?(Is it easy to use?)
- 它用起来令人愉悦吗?(Is it delightful to use?)
如果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,那么你就走在正确的方向了。
拉卡拉和蓝色光标的创始人孙陶然,也说过类似的观点。他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,总是问自己五个问题。
- 给谁用?
- 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?
- 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?
- 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?
- 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?
具体来说,就是使用倒推法,从最终消费者开始一步步倒推到生产阶段。
- 第一步:谁来购买你的产品?为什么购买?市场有多大?
- 第二步:客户愿意付多少钱购买你的产品?竞争对手是什么价格?
- 第三步:客户在什么地方能买到你的产品?
- 第四步:为了让客户买到你的产品,你要付出多少销售成本?
- 第五步:你要生产出这些产品,能够负担的最高生产成本是多少?
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,你就可以整理出你的创业的大概轮廓,其中包括这样几个要点:产品定位(最终消费者如何看待你的该产品)、原料(你的上游厂商是谁)、生产过程(产品如何生产出来)、定价(你卖给批发商、零售商、消费者的价格分别是多少)、经销渠道(你怎样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你的产品?存在哪些中间商?你如何向他们付酬?)、营销(你如何让消费者了解你的产品)、市场的进入壁垒(你的竞争对手会不会轻易地复制你的经营模式)、规模的扩大(如何扩大业务)等等。
确定创业方向的时候,有一些常见的错误,是你需要避免的。
(1)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容易开办,就去开办这种企业。容易复制的经营模式往往不是成功的经营模式。
(2)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很有趣,就去开办这种企业。有趣并不代表它会成功,而经营一个失败的企业,肯定是非常无趣的。事实是,经营很乏味的企业,反而容易生存下去。
(3)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自由职业者,还是属于企业家。自由职业者喜欢创业的自由,而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,更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企业管理的琐事拖累。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一项赚钱的事业(business),他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,愿意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管理之中,哪怕每周工作60个小时也无所谓。
(4)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发明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。实际上,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就那么几种,想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赚钱方法是很难的,你更应该做的,就是充分利用他人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经营模式。因为既然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可能成功,所以你不至于走入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,而且你还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。
确定创业方向以后,你就要真正动手了,这才是最困难的部分:把梦想变成现实。
Facebook 的办公室就贴着下面的标语,作为行动准则,激励员工。它们都可以当作创业的行为准则。
-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。(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.)
- 快速行动,破除陈规。(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.)
- 保持专注,持续发布。(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.)
不要在功能上竞争
如果你的产品的核心概念行不通,那就重新定位这个产品,而不是为它添加新功能。你必须牢记在心,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新产品,不要着眼于它的功能比别人多,而要着眼于它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。
这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首先,你不太可能通过一个更多功能的新产品,战胜现有厂商。因为你开发出全面胜过别人的产品,需要很多时间;而且,等你开发出新功能,别人可能又做出了改进,或者拷贝了你的新功能。
其次,比起新功能,消费者更容易为一个特殊定位的产品掏钱。
所以,更好的策略是,开发一个简化的产品,突出某种不同的市场定位,争夺现有厂商的低端用户。这样的话,你不用开发一个全功能的产品,节省了时间,而且由于设计目标不同,更容易做出颠覆式创新(disruptive innovation)。
下面是开发新产品时,几点可行的做法:
- 你不是做一个比竞争对手“更好”的产品,而是做一个“不同”的产品。
- 你只提供部分功能,但是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。
- 如果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好,增加新功能并不能解决问题。你应该重新定位你的产品,想想它能向消费者提供哪些不同的价值。
- 在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,都突出它的不同定位。